小儿抽动症春季多发,这病还是看中医吧

时间:2021-9-14来源:惊厥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

白癜风疾病 https://m-mip.39.net/nk/mipso_6172011.html

小儿抽动症的特征是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严重者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

患儿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西医认为病因不明,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位患者目前正在读初中,几年前就诊时已经有多年的病史,因为家长的偏头痛被我治好,故而寻求中医治疗小儿抽动。这个孩子抽的比较厉害,挤眉弄眼、扭头、频繁耸肩,动作很夸张,而且非常调皮。我当时详细询问了病史,望舌把脉后辩证为脾虚有痰,用了《医宗金鉴》中醒脾汤作为方底,加加减减,前后吃了四五十副中药,最后终于治好了,不抽了。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仓米——四君子的底子,健脾益气,杜绝生痰之源。仓米是一味健脾的好药,尤其是陈仓米,过去治疗脾虚气虚感冒我们有仓廪散,这里面陈仓米是主药,现在不好找这个药。

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胆南星木香——这是二陈汤的底子,化痰的基础方剂。木香可以调理三焦气机,使津液的运行畅通,不至于聚集成痰。

胆南星天麻全蝎僵蚕——祛风,这些都是风药,熄风止痉,缓解抽搐,而且是风药中可以祛风痰的药物,而且僵蚕可以清解郁热,小儿抽动这些孩子,无论是哪个证型,是虚是实,基本都有郁热的兼证表现,这时候用上僵蚕,如果再加点蝉衣那就更好了,蝉衣本身也可以平抑肝阳、止痉,两个药还有升降散的韵味,消散郁热。

脾虚有痰型比较常见,现在最常见的还有上焦肺虚和肝血不足的。现代孩子过早地看手机、平板电脑,目不转睛,中医认为久视伤血,肝开窍于目,主要是伤肝血。如果孩子心事重,思虑过度,也会造成心血暗伤,形成肝阳偏亢,化风抽搐,这时候需要补补肝血心血,比如山萸肉枸杞木瓜白芍丹参鸡血藤,如果夹杂肾精不足,孩子先天体弱也可以加点制首乌熟地。

上焦肺虚型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病史,就是感冒以后慢慢形成的,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在感冒期间经过不正确的治疗,耗伤肺气,长时间自汗或盗汗,造成肺气虚,属于金,肝属于木,肺气虚造成肝木刑金,这时候需要用到佐金平木的治疗方法,肺补之以酸,肝泻之以酸,用点五味子黄精玉竹枣仁之类。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的分类方法,而且并不能概括全部的证型,这只是最常见的。真正的中医临床,绝不是生搬硬套,肯定会间杂其他各种因素,比如营卫不和、肝气郁滞,多的很,所以都是每人一方,慢性疾病,都是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加减药味。

家长问:治疗方法呢?严重的话吃药(精神类药物)其实这个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医生心理治疗的普遍匮乏。在国外临床心理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儿童行为心理治疗医生都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在国内我们通常去看的心理医生都是精神科的临床心理医生,多半是用量表进行评分然后用精神药物解决问题,然而很多并未实际解决问题,这一部分患者常常诉诸于中医治疗,在然而,不得不说许多中医处方用药存在过度治疗。

现代医学对于抽动症,有相关的判断标准,然而症状的初发可能是,孩子的某一次生病、或者家庭关系的紧张,或者父母的严厉训斥以后之后。深入认识“抽动症”这样的疾病,我们首先要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

3-7岁的儿童自我观念开始建立,如果刚出土的嫩苗外界的事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这个时候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外界事物时有害的还是无害的,从而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可以称之为有样学样,他们对事物的态度敏感,然后会对事物的顺序敏感然后会建立自己的审美观,会主动的向外界寻求信息、知识以及安全感。行为上来看家长之中,如果有一位特别严厉喜欢通过训斥解决问题,另一位纵容孩子对孩子的管束不够严格就容易出现抽动的问题,因为孩子会在两个极端之间游移不定,这样做到底是合适还是合适,会建立不了一个比较强的秩序感,会觉得一切都比较混乱,他们会用一些过激的手段来尝试大人们的底线,或者在某些时候表现出讨巧来获得认同和存在感。以上是行为心理方面。

另一方面是疾病的原因,一些患有呼吸道疾病、消化机能下降的儿童更倾向于得“抽动症”。这属于中医常说的肺病及脾,子病及母,已经阐释了这样的问题,肺的功能下降,进而影响消化,会出现机能能力的下降,不自主的活动或者疲劳感,如果不能迅速的回到健康状态。往往会出现痰、咳、排便困难、腹痛等问题,从而加剧了家庭的焦虑以及儿童的不适感。在中医诊断上来说这个是肺脾气虚,虚了就容易生痰,痰这样的病理产物,可以变生各种疾病,比如眼睛瘙痒,鼻炎,咽痒,这些疾病最大的一个致病因素就是痰,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能将吸进的清新空气布散到全身,同样也可以将痰邪推到一些身体的腔隙,很多儿童在某次感染以后的惊厥、梦游均有联系。抽动症也是其中的一种。

下面是现代的一些科学知识,然而在这之前我们一定应该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其实就是儿童在学习和自我意识以及知识体系建立时的一个过程,如果孩子的家长能够从孟母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则可以有效的通过行为的干预来治疗抽动症。

1-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这可以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3-4岁执拗敏感期过后,在3-4岁,会出现追求秩序完美的关键期(有时也会同时出现),可称之为完美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宝宝对待事物总是近乎苛刻的完美,比如,吃的苹果上不可以有斑点,不可以把苹果切成两半,拒绝接受妈妈刚刚剥开但是咬了一小口的鸡蛋等。接着,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能把一些生活常规内化。

5岁以后,到了5岁之后,由于幼儿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人,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

转载注明  http://www.clgqw.com/jbby/1216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惊厥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