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怎么办想问的都在这里,专家帮您理

时间:2022-4-4来源:鉴别诊断 作者:佚名 点击:

多少度是发热?

腋温≥37.5℃或肛温≥38℃定义为发热。

以腋温为准:

37.5~38.0℃低热

38.1~38.9℃中度发热

39.0~40.9℃高热

≥41.0℃超高热

哪种方法测量体温比较准确?

在家庭中最常推荐使用的是电子体温计,其准确性高,使用方便。现在很多家长采用更便捷的红外线体温计等,可供参考。

从操作性和安全性考虑,推荐家长使用腋下测量。

测量方法:擦拭腋窝中可能存在的汗液,将体温计的感温头置于腋窝中央,再将孩子的上臂紧贴于胸侧,使腋窝紧紧夹住体温计,家长要扶住孩子的上臂,保持5min。然后取出体温计,查看温度。

如果,对家中的电子体温计准确性存在顾虑,首先核对使用方法的正确性,再对比水银体温计的测量温度,进行参考。

需要多久测一次体温?

无统一的规定。

一般根据孩子病情的轻重、体温的高低和变化来判定多久给孩子测一次体温。体温上升期需要增加测量频率。

低热:2-4小时测一次。

中度发热且体温较稳定:2小时测一次。

高热:0.5-1小时测一次体温。

超高热:要增加测温次数。

过于频繁的测温会影响孩子的休息。

如发现孩子体温或病情变化,可随时测量体温,并做好体温记录,便于掌握病情,就医时供医师参考。

是不是体温越高病情越严重?

不单纯以体温高低和发热持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发热儿童病情的轻重。

中等程度的发热可增强机体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宿主对病原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

但持续高热可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

<3月龄的婴儿体温≥38℃、3-6月龄婴儿体温≥39℃时,严重细菌感染危险性增高。

识别有无可能危及生命的临床表现,包括气道、呼吸、循环的异常及意识水平的下降等。

发热寒战时还要持续物理降温吗?

寒战时不适宜采用物理降温来退热,要注意保暖,改善发热患儿的舒适度,可适当为患儿添加衣物或盖上被子。

环境温度也要适宜,使患儿感觉温暖舒适为宜。要根据患儿体温和出汗情况调节衣物。(当寒战消失,要酌情减少衣物,促进散热)

发热时要不要捂一捂、发发汗?

不能。

在体温上升期,若患儿出现畏寒、寒战等症状,可适当为患儿增添衣物保暖以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在发热持续期,太多、太厚的衣物或被子不易散热,反而可能导致患儿体内热量储积出现高热。

发热怎么做物理降温?

温水外敷、温水浴及退热贴等。

也可以减少穿着的衣物,降低室内温度等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不推荐: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

要不要用退热药?

不是以单纯的体温高低,决定是否使用解热镇痛药。

综合评估体温增高程度和舒适度决定是否使用解热镇痛药。

怎么判断舒适性?

从患儿的精神、情绪、进食、活动及睡眠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

如果能吃、能喝、能睡、精神状态佳、玩耍自如,可以判断为舒适性佳。

如何提高舒适性

①采用电子体温计进行腋温测量。确实发热,可行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

②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

③服药后会大量出汗,应及时更换衣服,使孩子舒适。

④解热镇痛药使用后多在30~60min体温开始下降,如果发现患儿持续嗜睡、精神反应差,或出现热性惊厥,应及时寻求医师的帮助。

⑤家长应记录患儿的体温、饮水量、饮食情况、大小便次数及颜色等,这些信息能帮助判断患儿的状态。

⑥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通风时尽量避免对流风。

⑦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以促进身体康复。

体温多高要吃退热药?

2月龄以下儿童发热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

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药物退热。

2月龄以上儿童推荐对乙酰氨基酚。

6个月以上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新生儿和3月龄以下婴儿发热如何处理?

①首先应正确的测量体温。评估1~3月龄婴儿因感染所致的发热时,腋下温度一般不作为评估发热的标准。

②确定新生儿体温增高是否由于衣服或被子过度包裹所致。

应松解衣服和被子,并在15~30min后再次测定体温,如此时婴儿体温恢复正常,就认为不存在发热。

③如确定为发热:应减少穿着的衣物、打开包被进行散热,每15~30min监测体温;

较少使用温水外敷额头、退热贴等方法降温;

2月龄以下不推荐使用退热药物,也不推荐用乙醇擦拭;

④3个月龄以下,体温≥38℃的婴儿、尤其是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不完善和感染时临床表现不典型,推荐住院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疗。

刚喂完退热药就吐了,要不要补?

目前缺乏研究和循证建议,因为缺乏不同剂型在患儿胃排空和胃肠道运输的时间信息。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药物摄入后的时间、药物剂型、患儿年龄、疾病状态、呕吐物中药物的可见性等。

如服用后立即出现呕吐,呕吐物中看到完整的片剂、胶囊剂或全部液体,如有必要,可考虑补服。

如果服用时间超过15min,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需权衡错过一剂的潜在风险和补服后药物过量的危害。

同时分析用药后呕吐的原因:药物不良反应、疾病本身、喂药不当等,对于依从性差的患儿可考虑处方退热栓剂。

吃了退热药不退热怎么办?

临床上普遍采用解热镇痛药进行退热,使用解热镇痛药不单只是为了恢复正常体温,更主要的目的是减轻发热所导致的不适、提高舒适度。

使用解热镇痛药后,药物可能只能降温1~2℃,不一定能够让体温完全恢复正常,同时药物在体内持续作用时间一般为4~6h,持续作用时间结束后,如果引起儿童发热的疾病未能控制,原发疾病可能导致再次发热。

如儿童只是单纯的体温升高、皮肤口唇颜色正常、黏膜湿润、神志清醒、哭声有力、热退后精神反应良好,无明显感染病灶、无其他伴随症状、无呼吸急促,医院,在家观察处理,同时可予以多饮水、温水浴、减少衣物、降低环境温度等物理方法退热,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予解热镇痛药(2次用药之间应间隔4~6h以上)。

服过退热药后不退热,要不要补服?医院打“退烧”针?

不宜提前服用解热镇痛药,2次用药应间隔4~6h以上,24h之内用药不超过4次。

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优先考虑口服方式给药。

当口服药不能缓解时,或对于危重患儿、不能口服用药的患儿、胃肠道吸收障碍的患儿等,可考虑注射给药。

应重点

转载注明  http://www.clgqw.com/jbzd/12957.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惊厥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