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医药卫生正副高级职称资格考试考

时间:2016-11-28来源:鉴别诊断 作者:佚名 点击:

精品资料:中医针灸专业考试大纲暨考点汇总

目录

针灸学专业——副高级

针灸学专业——正高级

考点汇总(目录):

中医针灸考点复习

经络系统

腧穴的分类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定位方法

十四经穴记忆歌诀

中医针灸经穴、奇穴位置歌诀

毫针刺法

常用灸法

针灸治疗

特定穴记忆

中医必背歌诀

寒性药

热性药

温性药

平性药

濒湖脉学

四言诀

中医方剂学记忆口诀

中药分类口诀与功效分类歌

中药学表格

安神药

拔毒生肌药

补虚药

化湿药

活血祛瘀药

解表药

开窍药

理气药

利水渗湿药

平肝息风药

清热药

驱虫药

祛风湿药

杀虫止痒药

收涩药

温里药

消食药

泻下药

涌吐药

止咳平喘药

止血药

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中医针灸学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治疗学、针法灸法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学、腧穴学、解剖学等)。

掌握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掌握医学解剖理论。精通人体骨骼、关节、肌肉解剖知识。

掌握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技术,熟悉常规影像学诊断学(X线、CT、MRI,B超,心电图等),熟悉人体临床常用物理、生化检查指标。

(二)相关专业知识

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了解生物化学、生理学。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

二、专业实践能力

1熟练掌握针灸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专业的一些疑难病和涉及其他学科的一些疾病有一定了解,能对其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掌握救治本专业危重病人的正确方法,如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血栓形成)、高热、昏迷、惊厥、脱症、急性痛症等。

3掌握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的的正确处理,如面肌痉挛、面痛、耳鸣、耳聋、痿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肤病及某些精神神经疾病等。

4熟练掌握针刺补泻手法,灸法、拔罐法的操作及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了解头针、耳针等微针疗法的穴位定位、主治及操作,了解并掌握针灸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三、学科新进展

1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如经络现代研究进展,针法的改进与发展,针刺灸法与现代技术的结合,针刺与药物结合治疗疾病,以及针灸器械的改进与创新等。

2对相关学科近年来的进展有一定的了解。

附本专业常见病种

1感冒

2咳嗽

3哮证

4喘证

5胸痹

6心悸

7不寐

8郁证

9胃痛

10呕吐

11泄泻

12痢疾

13腹痛

14便秘

15水肿

16腰痛

17颈椎病

18淋证

19遗精

20消渴

21肥胖

22胁痛

23黄疸

24眩晕

25耳鸣

26头痛

27中风

28面瘫

29面痛

30缠腰火丹

31痹证

32痿症

33肠痈

34崩漏

35月经不调

36痛经

37小儿泄泻

38疳积

39小儿惊厥

中医针灸学专业——正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治疗学、针法灸法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学、腧穴学、解剖学等)。

掌握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掌握医学解剖理论。精通人体骨骼、关节、肌肉解剖知识。

掌握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技术,熟悉常规影像学诊断学(X线、CT、MRI,B超,心电图等),熟悉人体临床常用物理、生化检查指标。

(二)相关专业知识

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了解生物化学、生理学。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

二、专业实践能力

1熟练掌握针灸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专业的一些疑难病和涉及其他学科的一些疾病有一定了解,能对其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熟练掌握救治本专业危重病人的正确方法,如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血栓形成)、高热、昏迷、惊厥、脱症、急性痛症等。

3熟练掌握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的的正确处理,如面肌痉挛、面痛、耳鸣、耳聋、痿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肤病及某些精神神经疾病等。

4熟练掌握针刺补泻手法,灸法、拔罐法的操作及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了解头针、耳针等微针疗法的穴位定位、主治及操作,了解并掌握针灸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三、学科新进展

1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如经络现代研究进展,针法的改进与发展,针刺灸法与现代技术的结合,针刺与药物结合治疗疾病,以及针灸器械的改进与创新等。

2对相关学科近年来的进展有一定的了解。

附本专业常见病种

1感冒

2咳嗽

3哮证

4喘证

5胸痹

6心悸

7不寐

8郁证

9胃痛

10呕吐

11泄泻

12痢疾

13腹痛

14便秘

15水肿

16腰痛

17颈椎病

18淋证

19遗精

20消渴

21肥胖

22胁痛

23黄疸

24眩晕

25耳鸣

26头痛

27中风

28面瘫

29面痛

30缠腰火丹

31痹证

32痿症

33肠痈

34崩漏

35月经不调

36痛经

37小儿泄泻

38疳积

39小儿惊厥

————————————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是以脏腑、手足、阴阳而命名的,

包括: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2.十二经脉的分布:

手三阴经循行于上肢的内侧,

手三阳循行于上肢的外侧,

足三阴循行于下肢的内侧,

足三阳循行于下肢的外侧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三阴经在小腿的下半部和足背,

其排列为:

厥阴在前,

太阴在中,

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与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3.一分钟记住十二经脉分布的绝招

(一)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

不需记忆,只要知道头痛就行了,如:阳明头痛在头额,少阳头痛在耳两侧,太阳头痛在后头枕部,厥阴头痛在顶

举例:

A头额部

B面颊部

C侧头部

D头后部

E巅顶部

1.手阳明经分布于()

2.足少阳经分布于()

解释:阳明在头额,故1.答案为A

少阳在耳两侧,故2.答案为C

(二)十二经脉在上肢的分布

记住六个字足矣:太厥少,阳少太

考题中看到阴经用前面三个字:

太表示太阴、在前;

厥表示厥阴、在中;

少表示少阴、在后

看到阳经用后三个字:

阳表示阳明、在前;

少表示少阳、在中;

太表示太阳、在后

分布在内侧还是外侧呢?

只要知道阴阳属性就行了:

阴内阳外,即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

举例:

1.手厥阴分布在()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外侧前缘

C上肢内侧中线

D上肢外侧中线

E上肢外侧后缘

解释:因为手厥阴是阴经,用前一句三个字“太厥少”,阴经在内侧,厥在中,答案应是C

2.手太阳经分布在()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外侧前缘

C上肢内侧后缘

D上肢外侧中线

E上肢外侧后缘

解释:因为手太阳是阳经,用后三个字“阳少太”,阳经在外侧,太(太阳)在后,答案是E

(三)十二经在下肢的分布

1.看到阳经同上肢分布一样用“阳少太”

举例:

循形于下肢外侧中线的是()

A足少阳胆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阳明胃经

解释:下肢外侧肯定是阳经,用“阳少太”,少在中即少阳在中线,答案应为A

2.下肢8寸下:厥太少(厥阴、太阴、少阴)

3.下肢8寸上:太厥少(太阴、厥阴、少阴)——这和上肢阴经一样理解同上肢阴经

举例:

在内踝8寸以上,循形于下肢内侧前缘的是()

A足少阳胆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阳明胃经

解释:内踝上8寸用“太厥少”,下肢内侧肯定是阴经,“太”(太阴)在前答案应是d

3.表里络属关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4十二经脉循行走向及交接规律:

1.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

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

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

足三阴从足走胸交手三阴

2.十二经脉流注次序顺口溜

肺经食指连大肠,与胃相交鼻翼旁

下接脾经大趾端,再行心中在心上

小指小肠内眦膀,小趾肾经胸包鑲

无名三焦外眦胆,大趾接肝回肺乡

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趼脉和阳跻脉的总称。

2.分布特点: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分道而行,称“一源三歧”。

督脉行于腰背部的正中,上达头面;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

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行,环绕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部一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阳跻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和阴趼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

3.功能:

加强了十二经脉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作用:沟通十二经脉中表里经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的循行不足;沟通腹、背和全身经气。

十二经别

是十二正经离、人、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而深人体腔的支脉。

作用:加强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加强了经脉所属络脏腑在体腔内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的循行不足。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十二皮部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由于篇幅太长,超过







































早期梅毒的治疗药物nbsp阜新淋病治
小三阳喝酒会削弱药力把握小三阳治疗最佳


转载注明  http://www.clgqw.com/jbzd/1975.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惊厥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